重返月球,美國還要走多遠

第一位不系帶走出航天飛機、進入宇宙空間的宇航員佈魯斯·麥坎德利斯2017年12月21日在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傢中去世,享年80歲。圖為1984年2月7日,佈魯斯·麥坎德利斯進行不系帶太空行走的資料照片。
新華社發廢塑膠原料|廢塑膠原料處理

核心閱讀

美國航空航天局近日通過視頻公佈2018年任務清單,第一件大事是2018年5月發射洞察號無人著陸探測器,“探測觸角”將深入火星內部﹔第二件大事是通過美國的商業公司將宇航員從美國本土送上太空。

任務清單與美國總統特朗普前不久簽署的“太空政策一號指令”遙相呼應。這一指令宣佈美國宇航員將重返月球並最終前往火星。特朗普表示,這將是1972年以來美國宇航員重返月球的重要一步,將進行長期探索和利用。



特朗普並非首位熱衷重返月球的總統

特朗普並非第一位熱衷重返月球的美國總統,同樣來自於共和黨的佈什和小佈什都曾發出類似豪言。1989年佈什在紀念人類登月20周年之際宣佈瞭自己的太空計劃——建設自由號空間站、月球永久性基地以及進行載人火星探測。由於耗資龐大,後來隻有自由號空間站發展成為目前運轉的國際空間站,其他目標均未實現。小佈什入主白宮後同樣推出過星座計劃,計劃投入1000億美元在2030年前登月。航空航天局當時啟動瞭星座計劃,包括研制獵戶座號載人飛船、牽牛星號月球著陸器、可重復使用的戰神Ⅰ號客運火箭和戰神Ⅴ號貨運火箭等。可是到瞭民主黨執政的奧巴馬時代,計劃變瞭。由於嚴重超支,奧巴馬砍掉瞭星座計劃,航空航天局的任務重心集中於載人小天體探測,提出2025年實現載人小行星探測,到21世紀30年代中期實現載人登火星。

美國探索太空的努力曾經取得相當大的成功,登月計劃也是世界一流,1969年到1972年,美國共有12名航天員登月成功。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美國對太空進行一系列新的探測和研究計劃,探測器飛往外層空間,航天飛機往來於地球和太空。然而,1986年和2003年的兩次重大事故,讓美國不僅損失瞭挑戰者號和哥倫比亞號這兩架航天飛機,造成14名航天員不幸喪生,嚴重打擊瞭美國航空航天局的信心,更是帶來巨大的財政壓力。2011年以來,由於財政預算大減,美國的太空計劃基本上處於“維持狀態”。曾經雄心勃勃的國際空間站也停滯不前。按照原計劃,國際空間站到2005年應達到7名美國宇航員的配置,但現在卻隻有最基本的兩名,很多研究項目一拖再拖。美國航天員前往國際空間站要乘俄羅斯的宇宙飛船,每個座位要付7500多萬美元。這對曾經輝煌的美國航空航天局來說,無疑是有苦難言的局面。

美國輿論對重返月球計劃評價不一

特朗普的計劃得到美國航空航天局的積極回應。該局代理局長羅伯特·萊特福特表示,特朗普的指令戰略性地將航空航天局的工作同重返月球、登陸火星以及探索更遠的太陽系聯系到瞭一起。“我們將全力以赴同政府、私營企業和其他國傢的夥伴合作,完成人類成就新的裡程碑。”航空航天制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更是歡呼:以當今技術重返月球將進一步擴展人類對月球來歷和資源的認識,這將建立一個雄厚的基地,不隻加快美國探索火星及更遠星球的步伐,而且會催生火熱的太空經濟,從而創造就業和推動全世界的創新發明。

然而潑冷水的也大有人在。美國不少媒體直截瞭當地說:特朗普重返月球計劃,看起來很美,但最醜的地方也許隻有兩個字——“缺錢”。美國航空航天局每年在人類探索項目上耗資40億美元。一旦啟動登月計劃,需要研發一系列新的硬件,如月球著陸器等。據估算,實現登月計劃至少要耗資1000億美元。登陸火星,那就更是天文數字瞭。對於私營企業來說,重返月球計劃本應是個極好的“利多”機會,特斯拉汽車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的老板埃隆·馬斯克卻十分冷靜。他說,特朗普的指令對美國航空航天局目前所做的一切幾乎沒什麼影響。現有的計劃還是原封不動,探索火星計劃得不到財政支撐。

美國航空航天局2015年曾公佈過一份名為《美國航天局的火星之旅:開拓太空探索下一步》的報告,將人類登陸火星計劃分為“三步走”。第一步為“地球依賴”。集中精力打造國際空間站,進行人類健康和行為研究、高速通信技術測試、先進防火安全設備測試、下一代太空服技術測試、3D打印技術測試以及可長期使用的生命保障系統研究等。第廢塑膠加工|廢塑膠處理工廠二步為“試驗場”。計劃在2018年啟動,包括太空發射系統、獵戶座飛船項目和小行星重定向任務等。第三步為“地球獨立”。實施火星鄰近區域包括火星衛星的人類任務,並最終登陸火星。

各國機構展開航天市場競爭

近年來,由於美國航空航天局不斷加強同太空探索技術公司、藍色起源等幾傢民用商業航天企業合作,美國在這一領域的實力大幅回升。2017年12月15日,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成功發射獵鷹9火箭將龍飛船送入太空,給國際空間站運送補給。飛船攜帶2.2噸物資,其中包括研究微重力環境下肌肉萎縮、植物生長以及研究空間站內微生物情況的實驗器材。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歷史上第一個執行由政府支持的商業發射任務的私有公司,如今更成為第一傢將“二手火箭”和“二手飛船”送入太空的私營企業,從而開創瞭人類更劃算、更高效地進行探索太空的先河。2017年12月17日,美國、日本和俄羅斯3名宇航員搭載聯盟號航天飛船順利升空前往國際空間站。按計劃,3名宇航員將在國際空間站駐紮半年,完成多項實驗任務。

隨著人類探索太空的計劃和技術不斷進步,包括私營企業在內的各國機構也展開瞭航天市場的競爭。據美國航天基金會統計,全球商業航天產業市場到2020年總額將達到4850億美元。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全球商業衛星發射市場基本上由俄羅斯和法國所壟斷。近幾年,中國在載人航天、嫦娥探月工程、北鬥衛星導航系統等領域取得瞭重大成就,中國進入空間能力進一步提升,探索浩瀚宇宙的腳步越來越快。

(本報洛杉磯塑膠熱融押出1月4日電)

《 人民日報 》( 2018年01月05日 22 版)

(責編:秦潔、張禕)
arrow
arrow

    iuy048ai6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